土默川平原,孕育出了丰富的文化、旅游样态。包头市作为土默特平原上的一颗明珠,在充分发挥既有文旅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文旅产业进一步细分,文旅业态更加丰富,创意创新在文旅融合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今天的包头,在文旅融合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
艺术家:玩一场“猜心游戏”
在包头市青山区兴胜镇东达沟村,到处都能见到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让人赏心悦目。看艺术作品很有讲究,据当地艺术家刘占强的观点,看一件艺术作品不仅要欣赏其表面上的美,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创作者所处的意境,这样才符合艺术的审美观。
刘占强是最早来到东达沟村的艺术家之一,也是东达沟艺术工作室的发起人。他擅长绘画、雕塑,东达沟展馆外栩栩如生的用于中小学教育的名人雕塑就是他制作的,馆内那个传神的吴运铎木雕也出自他手。不过,刘占强最喜欢的并不是他的这些作品,而是一个抽象的红色骆驼陶制品。这个陶制品如今不仅被复制放大,置于东达村门口,而且在包头各地几乎都能见到大小不一的复制品。
记者曾经接触过不少从事艺术的人,他们中绝大多数和刘占强持同样的观点:如果把一幅画画得和真人一样,那这幅画不一定是一件好作品,雕塑也同理。
刘占强向记者解答了这个观点的原委:虽然画得很像在普通人看来很不可思议,但一个受过艺术训练的人,完美地画出原型是很容易的,而且,只要稍加训练就能做到。同时,随着照相机的普及,艺术家们认为,机器能做到的事,何必费那么大功夫去画,何况画得再像也不如照相机照出来的像。
作为外行,记者无法评论当代艺术家的审美观。不过,在他们的审美观中有着一种我们都能理解的思想:任何艺术都是表达心理和感情的东西,它与现实存在一定关联,却非完全一致。一个比较形象的、有助于读者理解的例子就是芭蕾舞,这种舞蹈可以表现现实,可它的舞步是踮起脚尖的形式。在表达形式上,艺术有其独特的抽象性。
每个艺术家表达自己心理和感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用线条,有的用色彩,还有的用寓意……他们在互相审美中,很像在玩一种猜心的游戏:看到对方的作品后不是看它的表现形式,而是在猜使用这种形式的背后,对方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或感情。
骆驼没有鲜红的毛色,可当刘占强在雕塑上使用这种色彩后,看到塑像的人应当想到:红色,寓意着热血,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热血。
刘占强说,艺术审美的乐趣,就在于这个“猜”字。如果懂得,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其他表现形式,每位观赏者都可见仁见智地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愉悦。
景区管理者:保护和发展并不冲突
李沙很欢迎艺术家去他的黄河谣民俗文化产业园办展览,他也很想把那些艺术作品留下来展出,不过现在他的文化产业园里实在没地方,能够用于展览的厅馆都摆满了他和他父亲从包头各地搜集来的手工业原生态展品。
黄河谣民俗文化产业园的工匠博物馆遍布着错落有致的手工业店铺房子,每座房都代表着一种手工行业,在这里可以见到陶匠、毯匠、锣鼓匠、毛毛匠等。
李沙曾经去过不少外国的博物馆,最令他震撼的是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在该博物馆中,他见到了对毛利人历史文化的保存和鲜活展示。当时李沙就想,包头也不缺可以保存的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存,但保护的事却没人做。如果等到包头各地全部都变成高楼大厦,这将意味着包头近现代文化历史根脉的彻底消失。
李沙的想法得到了实践验证。随着北梁的棚户区改造,现在包头市区已经很难找到砖、坯、椽子等老房建筑材料;同时,随着手工艺工匠的老去,他们的后辈已很少有人愿意接续这门手艺,有不少技艺已经失传了。
这些工匠中,失传最早的就是补缸匠。随着人们搬进楼房以及塑料桶、不锈钢桶的普及,人们已经很少用水缸。同时,包头市酱、醋、酒行业并不发达,就算有酿造用缸,厂子里的人也能自己补得了。
毯匠、织布匠在工业化浪潮下消失,石匠因人们不再用石磨等物件而消失,毛毛匠则因现代人很少用熟皮子而消失。唯一得到延续的只有锣鼓匠,但随着年俗变淡,过去敲锣打鼓过年的日子也很少能看得见了。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的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李沙很希望这些工匠的手艺都保存下来,因为他的黄河谣民俗文化产业园需要一种活的展览。这是一条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双赢的道路。如果人们能够看到活生生的手工艺制作,发展和保护将并行不悖。
文章来源:《糖尿病天地(临床)》 网址: http://www.tnbtd.cn/qikandaodu/2021/0707/1457.html
糖尿病天地(临床)投稿 | 糖尿病天地(临床)编辑部| 糖尿病天地(临床)版面费 | 糖尿病天地(临床)论文发表 | 糖尿病天地(临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糖尿病天地(临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